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其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尤其是对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
②皮肤病与寄生虫病。银屑病、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
③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
④用药。应用罗沙替丁乙酸酯、咪达普利、氨苯砜、乙胺嘧啶、青霉素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抗生素。
⑵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②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坎地沙坦西酯、甲基多巴等。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