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经耳咽管或鼓膜破裂孔侵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叫作中耳炎,多见于儿童,分为急、慢性两种。
⑴急性中耳炎:初期有搏动性或钻刺性剧痛及听力减退,常伴发热、头痛、呕吐。鼓膜穿孔后,脓液自外耳道流出,上述症状可缓解。初期可见鼓膜极度充血,有放射形扩张的血管,有时膨出,呈蜡黄色;流脓后可见鼓膜穿孔及穿孔处脓液有搏动性反光。
⑵慢性中耳炎:急性期6周后,鼓膜穿孔未愈合,耳继续流脓,听力逐渐减退。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选服抗生素。于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一次3~5滴,一日3次;耳痛剧烈、鼓膜外凸或穿孔过小、排脓不畅者,可考虑鼓膜切开。鼓膜穿孔后,先用3%硼酸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洗耳,后选2%酚甘油、2.5%氯霉素甘油、1%小檗碱液(任选其一)滴耳。同时以1%麻黄碱溶液滴鼻,促使咽鼓管消炎通畅,以利于鼓室引流。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