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抗菌药物治疗须监护哪些问题?
2025-07-25 来源: 作者:湖南药事服务网
①为获得准确的肺炎病原学诊断,力争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尽早、尽快采集相应临床标本(血、脓液、痰、尿、脑脊液等),立即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涂片染色检查及细菌鉴定,必要时可多次连续采样送检,进行细菌计数、细胞学检查等,迅速明确致病原。在一般细菌培养连续呈阴性而又不能排除细菌性感染时,除做涂片镜检外,还应考虑进行微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等培养,同时鉴别致病菌和污染菌,对于特殊种类致病原(如军团菌属、支原体、衣原体等)还可配合血清学培养进行诊断。
②对感染严重者或明确诊断者可先行经验治疗,而后根据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③根据药敏报告,尽量选用敏感而窄谱抗菌药物,因广谱抗菌药易致菌群平衡失调及二重感染。对一些严重感染及混合感染,常采用联合疗法,最好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药时参考。
④根据药物抗菌效应及疾病严重程度选择用药。应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作用,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仅适用于轻、中度革兰阳性球菌、军团菌和支原体等感染;第3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但长期应用易引起菌群失调且价格昂贵,故不宜作为一线用药,仅在严重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性脑膜炎、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等难治性感染时选用。对于轻、中度感染口服给药有效时尽量不用注射剂;严重感染患者一般静脉滴注给药,不宜采用静脉注射。
⑤根据药动学特点和感染部位选药。有针对性选择在感染部位能达到抑菌或杀菌浓度的抗菌药物。如脑膜炎者要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某些深部组织感染如肺内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选择血浓度高,膜通透性强,组织浓度较高的抗菌药物,如酰脲类青霉素(哌拉西林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此外还要注意适当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剂量和疗程并综合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和价格等因素。
⑥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血浆半衰期一般不超过2小时,增加剂量也于事无补,因此想达到好的疗效,应增加给药次数,缩短间隔时间。对中度以上感染,一日给药两次是不够的,最好每隔6小时给药1次,使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在有效水平。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则有所不同,其峰浓度越高,杀菌活性就越强,且有抗生素后效应(PAE),即足量用药后即使浓度下降到有效水平以下,细菌在若干小时内依然处于被抑制状态。因此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无需一日给药多次,将全日剂量1次静脉滴注效果更好,耳和肾毒性也更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仅需间隔12小时给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