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水,少量为蛋白质、磷脂、无机盐和酶。RBC作为呼吸载体,通过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及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其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容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红细胞在骨髓内生成,由于红细胞系组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而来,释放入血的RBC寿命为120日左右,衰老的RBC被单核吞噬系统消除,血红蛋白分解为铁、珠蛋白、胆色素。
红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µl)、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µl)、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µl)、儿童(3.9~5.3)×1012/L(390万~530万/µl)。
⑴红细胞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见于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绝对性增多。a.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b.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某些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等患者;c.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12)×1012/L。
⑵红细胞减少:
①缺乏造血物质。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②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③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
④继发性贫血。如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