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药品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和使其计数减少,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⑴抗菌药物氯霉素、甲砜霉素、青霉素类、两性霉素B、去甲万古霉素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头孢菌素类的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乙腈、头孢克洛、头孢克肟、头孢吡肟、头孢地秦等也有骨髓抑制作用,使血小板减少。
⑵抗真菌药氟胞嘧啶、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特比萘芬等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
⑶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环氧酶、二磷酸胰腺苷受体对血小板的形状及行为产生影响,加速血小板的凝聚,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⑷抗凝血药肝素、依诺肝素、达肝素、磺达肝癸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Ⅹa因子抑制药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服后常见大出血、贫血(包括术后贫血和伤口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等不良反应。肝素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约在应用后5~10天内抗体产生,7~14天达到血小板减少症的阈值。同时血小板减少通过肝素-血小板-抗体复合物以损伤内皮细胞,肝素与血小板结合,使血小板α颗粒释放具有高正电荷的四聚体蛋白PF4,其通过葡萄糖胺聚糖与血小板结合,同时与肝素结合,当与PF4与肝素结合后,使其分子结构象改变,产生抗原性,可能导致血栓并发症。
⑸抗肿瘤药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巯嘌呤、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卡铂、顺铂等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⑹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⑺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阿西美辛、舒林酸、双氯芬酸、氯诺昔康、对乙酰氨基酚。
⑻抗痛风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
⑼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
⑽抗病毒药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司他夫定。
⑾抗疟药磷酸氯喹、硫酸羟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
救治措施:①应用上述药品治疗后,应对患者实施密切监测,观察是否有出血并发症征象(口腔、牙龈、鼻腔、阴道等),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来实现。②一旦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应即停药,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注射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药(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氨甲蝶呤),输注成分血小板。③当怀疑由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时,即停用肝素,包括用于冲洗静脉通路的肝素,并应用直接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替代治疗。④如检测血常规,应提前7天停用上述药品。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