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组催化氨基酸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旧称谷丙转氨酶(GPT)。用药或接触化学品可影响肝功能,使ALT和AST活力升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同样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催化L-天门冬酸与α-酮戊二酸间氨基转移反应,旧称谷草转氨酶(GST)。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上升。
⑴抗菌药物:①抗生素中的四环素、利福平、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两性霉素B、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美洛西林、多黏菌素、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拉氧头孢、头孢地嗪、伊米配能/西司他丁等;尤其红霉素类的酯化物具有肝毒性,常在用药后10~12天出现肝肿大、黄疸、AST或ALT升高等胆汁淤积表现。其中依托红霉素对肝脏的损害比红霉素大。②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致血清AST一过性升高。灰黄霉素大剂量时有肝毒性、可见AST或ALT升高、个别患者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酮康唑偶可发生肝毒性,表现为乏力、黄疸、深色尿、AST和ALT一过性升高,另有引起急性肝萎缩而致死的报道。③抗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可致ALT和AST升高。④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可致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⑵调节血脂药:应用他汀类血脂调节药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连续1年以上者有0.5%~2%会观察到无症状的AST和ALT异常,且与剂量密切相关,罕见引起肝衰竭。缘于肝脏为合成和储存胆固醇的器官,降低血脂将会动员人体的副反馈平衡机制,促使脂肪向血浆移动,由于肝脂肪动力学作用,引起肝酶的变化。
⑶免疫抑制药:来氟米特、麦考酚吗乙酯、咪唑立宾可引起一过性ALT升高。
⑷抗儿童多动症药:匹莫林可使肝功能升高并出现黄疸。
⑸抗心绞痛药:莫雷西嗪使肝功能升高,停药后4周可恢复。
⑹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西咪替丁、罗沙替丁、尼扎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可使肝功能升高。
⑺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肝素钙、依诺肝素、达肝素钠、那屈肝素钙等,溶栓酶中的降纤酶、东菱精纯抗栓酶,可致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⑻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普噻吨、奥氮平等可致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⑼抗凝血药:直接凝血Ⅹa因子抑制药利伐沙班口服通过肝脏代谢,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50%患者在服用利伐沙班后的前21天内血谷氨酸转氨酶出现升高。
此外,接触有肝毒性的化学品如水杨酸、四氯化碳、乙醇、汞、铅、有机磷等亦可使ALT和AST活力上升。如ALT和AST升高2倍以内可继续服药;如在上限2~3倍可减量1/2服用,当超过正常数值3倍者可停药观察。
救治措施:①对肝酶AST及ALT轻微升高者,可不必停药;严重升高者(超过正常值3倍者)可暂时停药。对肥胖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者,应用他汀类药可改善肝脏脂肪变性,但不能改善肝脏纤维化,提示慢性肝脏疾病者可安全使用他汀类药,对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者,如无明显肝脏损害(AST及ALT>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性肝硬化者,可继续使用他汀类药。②对肝酶显著升高者,可选服齐墩果酸、垂盆草苷、甘草酸二铵、联苯双酯(任选其一)。齐墩果酸能明显地降低试验性肝损伤动物的血清ALT,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改善病毒性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成人一次20~80mg,一日3次,连续1~3个月;联苯双酯具有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缓解肝区疼痛、乏力、腹胀等症状的作用,适合迁延性肝炎患者及ALT长期异常者使用。一次25~50mg,一日3次;甘草酸二铵可(甘利欣)能显著降低ALT,改善肝功能,口服一次150mg,一日3次。垂盆草苷作为中药提取物,促进肝酶下降也有显著效果。③对谷氨酰转肽酶较高者,可选择谷胱甘肽肌内注射,一次50~100mg,一日1次。④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口服茵栀黄汤,或将50%茵栀黄注射液80~1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800~1000ml中,分2次静脉滴注。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