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_湖南药事服务网
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2025-07-25 来源:《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张石革主编

  心律失常是指人体心脏跳动节律和(或)频率的异常,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临床可根据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脏停搏、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⑴快速性心律失常
  ①期前收缩。可根据期前收缩的起搏点位置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
  a.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临床症状,60%正常人可出现。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可少量服用镇静药或β受体阻断药。
  b.交界性期前收缩。少见,自律性高者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治疗可针对病因本身。
  c.室性期前收缩。临床最常见,可发生在各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在正常人出现。治疗应综合考虑原发病的程度、期前收缩的频率、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明确病因者应治疗原发病。就室性期前收缩本身,如有症状可首选口服β受体阻断药,也可短期选用ⅠB类的美西律、ⅠC类的普罗帕酮。如伴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症状明显的高危患者应选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②心动过速。临床常见的心动过速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
  a.窦性心动过速。常属正常生理反应,非生理性者多由于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所致,无需特殊治疗。若有症状者可选用β受体阻断药。
  b.房性心动过速。多伴发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肺心病、洋地黄中毒等。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洋地黄中毒所致者应首先停用洋地黄,反复发作者可选用肾上腺素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对伴有心力衰竭者应选用胺碘酮。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成功率可达80%以上。
  c.室上性心动过速。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发作突然,心率一般为150~220次/分,发作可持续几分钟至数十小时,可诱发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检查。急性窄QRS波心动过速发作的终止方法可首选刺激迷走神经的手法、经食管快速心房起搏法。药物治疗可选用静脉注射腺苷。对于心功能正常、窄QRS波心动过速、近期未使用β受体阻断药者,可选用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如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则可选用洋地黄毒苷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同步电击复律可获得迅速的缓解。急性宽QRS波心动过速,应首选直流电转复。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选用普罗帕酮、索他洛尔,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选用胺碘酮更为安全。射频消融术是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佳选择。
  d.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以内。其次可见于心肌病、重症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征等。持续性的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常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猝死。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检查。临床危险程度除了与原发疾病相关,还取决于发作持续时间、有无血流动力学障碍。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原则为:如无症状或无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原则与室性期前收缩相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或)有无血流动力学影响,都应及时终止。首选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亦可选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但不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或伴有心力衰竭患者。此时,胺碘酮是最常选用的药品。如患者已发生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则应立即采用直流电复律。
  e.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特殊类型,常见于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患者(通常是用药所引起的,其他的致病因素包括低钾血症、严重的心动过缓和遗传因素)。这种发作通常有自限性的,但如频繁发作亦会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进展为心室颤动。静脉给予硫酸镁通常是有效的。β受体阻断药及心房或心室起搏也可考虑应用。
  ③心房颤动与扑动
  a.心房颤动。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个类型。心房颤动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非心血管疾病伴发心房颤动则最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房颤动的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长期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并发体循环栓塞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对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包括节律转复、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三个方面。
  b.心房扑动。β受体阻断药、地尔硫、维拉帕米和地高辛可用来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如有指征,可通过同步电击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此外,胺碘酮也可用来转复心律,并可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来维持窦律。如果心律失常是长期的,在转复为窦律之前应给予抗凝药来避免栓塞的并发症。Ⅰ型房扑应首选射频消融治疗。
  c.心室颤动及心室扑动。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并多见于心脏性猝死。治疗措施:积极抢救,按心肺脑复苏原则进行。最佳方法为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复律术。肾上腺素为主要抢救药,酌情选用利多卡因、溴苄胺等。
  ⑵缓慢性心律失常
  ①心动过缓
  a.窦性心动过缓。常为正常生理状况,也可见于某些心脏、全身性疾病、药物引起等。无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有症状者则针对病因处理,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可使用阿托品,症状重者需用起搏器治疗。
  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边组织病变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心律失常,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电图为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部分患者在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出现快速性异位节律,如心房颤动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晕厥,重者出现阿-斯综合征。植入起搏器为首选治疗方法,阿托品可试用,但多数疗效欠佳。
  ②心脏停搏。窦性停搏为窦房结在一段时期内不产生冲动,导致心室在相当时间内出现收缩停止。其病因多数为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个别也可由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治疗原则与窦性心动过缓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同。
  ③房室传导阻滞。为房室交界区对冲动传导时间延缓或阻断所致。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三度。
  a.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指房室间传导时间延长>0.20秒,房室传导比例仍为1∶1。临床多见于生理性,也可见于心肌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b.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根据房室传导特点又可分为两型(Ⅰ型及Ⅱ型)。二度Ⅰ型可为生理性,若为病理性的亦常为一过性或可逆性的。心电图表现为房室传导时间逐渐延长,最终发生心室搏动脱落,而后房室传导时间再次缩短,重复发生上述现象,并周而复始。二度Ⅱ型则多数为病理性,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心电图表现为房室传导时间固定,但在若干周期后可出现一次或数次心室搏动脱落。
  c.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心房与心室的收缩完全分离,属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数患者为重症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一度患者多无特殊临床症状,无需治疗或仅作病因治疗。二度患者的处理主要取决于病因及临床症状。一般生理性二度Ⅰ型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的二度Ⅰ型主要为病因治疗,如因心动过缓可应用阿托品。二度Ⅱ型及三度患者则都必须治疗,原则上心室率<50次/分,应首选起搏器治疗。在无条件时可短期应用阿托品或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

实时在线
7694人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