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由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溃疡和出血?_湖南药事服务网
如何防范由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溃疡和出血?
2025-07-25 来源:《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张石革主编

  ⑴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溃疡和出血的机制包括:

  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使黏膜充血、糜烂,并影响凝血机制,致使胃肠出血形成溃疡,且多见内镜下溃疡和复合性溃疡。

  ②NSAID大多抑制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途径,使上皮屏障功能减弱,胃肠黏膜失去屏障保护作用。

  ③NSAID本身呈弱酸性,局部刺激性可直接损伤黏膜。

  ④通过释放组胺、白三烯等催化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⑤抑制血栓烷A2和血小板聚集。⑥促使胃黏膜血流减少,氧自由基和蛋白酶释放。大剂量、释放缓慢、血浆半衰期长的非选择性NSAID的风险更高,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的风险较小(RR≤2.0),美洛昔康、尼美舒利、 舒林酸、双氯芬酸、酮洛酸次之(RR≤2.0~4.0),而替诺昔康、萘普生、吲哚美辛、二氟尼柳、吡罗昔康、酮咯酸的风险最高(RR≥4.0)。 

  ⑵在临床治疗上的监护措施有:

  ①尽量选择对环氧酶Ⅱ具高选择性的NSAID,尤其是塞来昔布,同时监测治疗期间有无黑便,定期进行大便隐血、血常规检查;

  ②对胃肠道出血高危者服用NSAID,建议联合应用PPI、组胺H2受体拮抗药或胃黏膜保护药,在服用前30分钟给予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硫糖铝、米索前列醇等,以树立胃屏障;

  ③对使用糖皮质激素联用NSAID的患者,无论何种剂量均应给予规范、依从性良好的PPI预防,以减少上消化道损伤和出血的风险;

  ④由内窥镜引起的高危穿孔者,可持续72小时静脉滴注PPI(8mg/h)。

实时在线
16191人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