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肾损害机制主要有两种:①溶酶体机制,氨基糖苷类在上皮溶酶体内积聚,形成髓样体,抑制磷脂酶与神经鞘磷脂酶。②溶酶体外机制,Na/K-ATP酶与磷脂酶C抑制,血管紧张素酶增加。
减少氨基糖苷类肾毒性的措施:①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积聚或增加排出;②减少对溶酶体酯酶的抑制作用;③保护肾小管、肾血管或肾小球;④促进小管增生;⑤水化治疗;⑥探讨调整给药时间。
调整氨基糖苷类长间歇给药方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典型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其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如下。①抗菌活性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浓度(尤其峰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而与细菌接触时间关系不密切。②具首剂接触作用(FEE)。③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④每日1次给药消除速度加快,dC/dt=–kC,多次给药在体内积累多,一日1次给药所致的耳、肾毒性≤多次给药。⑤药物在肠道极少或不被吸收,主要经过肾脏清除,多次给药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有较多药物被肾皮质吸收,易造成蓄积性肾中毒。⑥通道关闭,抗菌机制为与Mg2+结合,破坏细菌外膜多糖结构,形成药物内流通道,能量依赖药物内流(EPI-1),与核糖体结合(EPI-2)抑制蛋白合成,游离RNA进入细菌膜,促进药物内流,既往采用的一日2~4次的反复给药可使细菌产生适应性耐药,EPI-1关闭,只有在24小时后EPI-1才会再次开发,所以建议氨基糖苷类采用一日给药1次的长歇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肾毒性比较: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应对肾毒性的措施有:①对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双通道(肝肾)排泄的药物。根据肾功能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必要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②用药期间多饮水,达到水化治疗,以利于药物排出,或同服碱性药物,以免结晶析出。③定期监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