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癫痫药应监护哪些问题?_湖南药事服务网
服用抗癫痫药应监护哪些问题?
2025-07-25 来源:《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张石革主编

  抗癫痫药主要用于减轻或消除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同时也用于疾病所致的短暂的大脑功能急性丧失症状。在服用中宜监护以下问题。
  ①为避免急性毒性,抗癫痫药治疗应从单一药品以低剂量用起。为了减小峰/谷浓度的变化,服药间隔应为1/3到1/2个药物血浆半衰期,直到最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中度治疗范围或达到最低平均治疗浓度。剂量可根据患者发作的频率和患者对于剂量相关的药物副作用的耐受程度来调整。患者对一个药物剂量的反应,应该在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是指剂量改变后的5个半衰期)下评估,再决定是否改变剂量。必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因为一些患者在低于治疗浓度范围时即发生毒性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在超过治疗度浓范围时也不发生毒性作用,且需要高剂量才能控制发作。

  ②警惕抗癫痫药的药动学所致的相互作用,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能够竞争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的结合位点,使其由蛋白结合状态成为游离形式,使后者血浆药物浓度升高。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合用,由于苯妥英钠被置换为游离形式,可能在较低的剂量时,会出现疗效和毒性反应。
  ③治疗剂量的个体化,由癫痫的遗传异质性、复杂性和发作特点决定,如根据癫痫发作的时间特点,调整每日给药的时间。针对影响发作因素,如发热、疲劳、缺睡、月经周期时可酌增药物剂量。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不同种族和个体间存在着遗传多态性。基因型和表型在人群中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药物效应,遗传多态性对临床个体化给药有着重要影响。
  ④口服药首先应用起始量,1~2周后无效,再渐增剂量,直至完全控制发作,或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
  ⑤停药和换药宜谨慎,判断一种抗癫痫药治疗无效,应观察5个平均发作间隔时间以上,在更换另一种抗癫痫药时宜依据先加后减原则,即首先添加新药证实有效后,再缓慢减用原用药;对癫痫停止用药的时间,应待发作控制后再按原剂量继续服用3~5年,证实可停药后,才宜渐停,此过程大约需经0.5~1年。相关停药注意事宜见0141“抗癫痫药更换与停药时为何需要谨慎?”。
  ⑥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个体化给药的有力手段,由于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个体差异,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而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征主要如下:a.应用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如苯妥英钠为零级药动学的典型药物,当一定剂量使肝脏代谢呈饱和时,即使增加很小剂量,也会造成血药浓度不成比例地升高,而出现毒性反应;b.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超过常规剂量仍不能控制发作者;d.合并躯体疾病,如肝、肾、胃肠道疾病者;e.联合多药治疗者;f.妊娠期妇女应用抗癫痫药者;g.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对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需结合患者的躯体状况、服药剂量和时间、所服药物的药动学特点,与以前测定的结果进行对照,综合分析与判断,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⑦关注药物遗传多态性。人类基因组学的重大进展,为个体差异研究寻找到一条新途径,药物反应的遗传多态性是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药物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药效学、药动学、药物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药效与毒性)差异,针对不同个体基因型指导个体化用药。
  ⑧提倡联合用药。研究证实,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效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效果。钠通道阻滞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拉莫三嗪与增强γ-氨基丁酸能药丙戊酸钠、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加巴喷丁的联合使用,可能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左乙拉西坦、加巴喷丁不通过肝脏代谢,与其他药物联合无相互作用。
  ⑨对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在其已有1年无发作,或已确定在3年中只在睡眠时发作而无觉醒发作时,才有可能驾车(绝不可驾大货车或大轿车等车辆及运营车辆);有晕厥者不应驾驶或操作机械。患者不要在撤用抗癫痫药期间开车,而应于撤药后6个月再驾车。
  ⑩对接受抗癫痫药治疗的妇女,为降低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建议在妊娠前和孕期应补充足够的叶酸每日5mg。在妊娠后期3个月每日给予维生素K10mg,可有效地预防任何抗癫痫药相关的新生儿出血的风险。

实时在线
10757人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