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为何会引起肌肉毒性?_湖南药事服务网
他汀类药为何会引起肌肉毒性?
2025-07-25 来源:《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张石革主编

  他汀类药可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症。与他汀类药相关的肌病发生率约为2%~5%,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为0.01%,横纹肌溶解症致死率为0.00016%,其中以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最高,氟伐他汀最低,发生率分别为1.1%~3.3%、6%~9%和1%。且危险性伴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服用他汀类药发生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机制如下。
  ①通过改变横纹肌细胞膜脂质组成,影响胞膜的通透性和稳定性,并影响胞膜上的钠-钾通道,导致细胞损伤或崩解,被破坏的肌细胞通过肾排泄而引起肾衰竭。

  ②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下游甲羟戊酸通路。
  ③增高肌细胞内钙浓度,抑制细胞膜糖蛋白合成,并使氯通道失活。 ④他汀类药可阻断辅酶Q的合成前体而抑制辅酶Q(CoQ10)的体内合成和运转,造成循环和组织中的缺乏辅酶Q,引起肌痛。
  ⑤调节血脂药所致的肌毒性与调节血脂的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药物的水、脂溶性相关。他汀类药在亲水、亲脂性上有所区别,药物的亲脂性对羟基甲戊二酰辅酶A的限速酶亲合性、肝脏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的脂溶性药物则以被动转运、非选择性扩散,可更完全的分布于非肝脏组织的肌肉中,易发生肌毒性,分为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不伴CK升高)、肌病(疼痛、疲乏、无力、伴CK升高)横纹肌溶解症(有肌肉症状,伴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ULN的10倍和血肌酐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因此肌肉毒性与药物降低CH作用呈正比。
  ⑥联合应用酶抑制药,干扰通过CYP3A4(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CYP2C8(洛伐他汀)、CYP2C9(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CYP2CA19(瑞舒伐他汀)的代谢,并使之在体内蓄积。
  发生肌病的高危人群有:①高龄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②女性;③围术期、器官移植者;④体型瘦小虚弱者;⑤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⑥嗜酒者;⑦大量饮用西柚汁者;⑧联合应用贝丁酸类药、抗真菌药、烟酸、环孢素、维拉帕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药、抗抑郁药奈法唑酮等治疗者,能显著提高他汀类药的血浆水平。

实时在线
9192人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