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毒性与调节血脂药的脂溶性有关联吗?
2025-07-25 来源:《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张石革主编
调节血脂药所致的肌毒性与调节血脂的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药物的水、脂溶性相关。他汀类药在亲水、亲脂性上有所区别,药物的亲脂性对羟基甲戊二酰辅酶A的限速酶亲合性、肝脏选择性十分重要,而更高的脂溶性药物则以被动转运、非选择性扩散,可更完全地分布于非肝脏组织的肌肉中,易发生肌毒性,分为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通常是对称性及近端,一般累及大的肌肉群包括大小腿、臀部、背部肌肉,不伴CK升高)、肌炎(疼痛、疲乏、无力、伴CK升高)、横纹肌溶解症(肌肉症状,伴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ULN的10倍和血肌酐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因此肌毒性与药物降低CH作用呈正比。而亲水性药物则以主动转运、有载体(基因)帮助扩散,分布于肝脏和肌肉组织,也有较高的肝脏选择性,对骨骼肌的影响较小。而水、脂兼溶的他汀类药较为安全。西立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伐他汀、匹伐他汀属于脂溶性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属于水溶性他汀。不同的脂溶性的他汀类药的肌毒性有所不同,若以脂溶性比较,导致肌毒性的药物排序为:西立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2001年被拜耳公司撤市的西立伐他汀的脂溶性最强,曾先后有549例患者发生肌毒性,其中52例死亡。而辛伐他汀的肌毒性曾受到美国FDA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