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在血管中形成,是血液在流动中发生凝聚后所形成的有特殊结构的血块,类似于栓子一样阻塞血管而造成各种栓塞,包括脑、肺、冠状动脉、外周静脉、深静脉、术后栓塞等。组成血栓的主要成分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通过血小板的黏膜附着作用而把大量的纤维蛋白、红细胞网络在一起而形成聚合体。其中血小板起到关键的凝集作用,而起填充物的支撑骨架作用的则是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栓按所形成的部位分为动脉、静脉、心腔内血栓,其原因、组分和组分比例、性状和防治原则也不尽相同。其在血管中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整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⑴形成前期表现在血管粥样硬化出现前,动脉血管壁上开始有脂质斑块沉积、脂肪、胆固醇的沉积、变性,高血压所致的动脉血管损伤等,使内膜下胶原暴露,好比播种前休整的土地一样,为以后的血栓形成准备了适宜的“温床”。
⑵形成初期大量的被激活的血小板黏附在已受损的血管壁上,且数量不断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称之为血小板血栓(白血栓)。其体积虽小,但一旦在血管壁上黏附聚集,血小板会同时释放大量的聚集因子,一方面加剧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则激发周围的原来溶解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丝状体,并聚合部分红、白细胞缠绕在血小板聚合体的周围。
⑶形成期纤维蛋白通过血小板不断聚集释放而大量凝集,并掺入大量的红、白细胞,形成纤维蛋白血栓(灰血栓),其体积较大,可致血管腔隙狭窄,阻碍血液流动,甚至造成小血管栓塞。
⑷形成后期因血流受阻,流动缓慢,或血液产生涡流,可致大量的红细胞聚集在纤维蛋白之上,由大量红细胞聚集而形成血块(红血栓)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