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哪些诱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俗称伪膜性肠炎,属于二重感染,是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系指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长时间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引起腹泻的药物约700多种,其中25%是由应用各种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药复方制剂)引起,其中近100%的伪膜性肠炎(PMC)均由感染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者的大便多不成形,每日排便3~20次,其中20%患者潜血呈阳性,伴有恶臭、腹痛、腹泻、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其中高龄、体弱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多发生在年龄5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AAD的发病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其致病因素如下。
①应用广谱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及林可霉素等)后,造成了肠道菌群的失调。正常菌群破坏后,导致肠内正常微生物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
②抗生素抑制肠道正常菌群,使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主要致病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为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其会产生肠毒素(毒素A)和细胞毒素(毒素B),毒素A破坏黏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使水和盐分泌增加导致分泌性腹泻,毒素B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引起炎症,形成渗出性腹泻。
③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药,而胃动素可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④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抗生素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