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药品可致肾毒性?⑴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直接肾毒性,进入人体后药物98%~99%通过肾小球滤过,并由尿液中排出体外,其具有高度肾脏亲和性,在肾皮质中浓度高,残留时间长,药物在肾组织蓄积使肾单位功能广泛紊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浓缩功能下降,肾近曲小管呈退行性变化,使膜质结构改变将影响膜的通透性及其功能。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及轻度蛋白尿、血尿;后期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个别也可呈重症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另外,万古霉素主要损害肾小管,轻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氮质血症,重者肾衰竭,发生率约5%。应用四环素类也可加重氮质血症及尿毒症,地美环素能引起肾原性尿崩症,表现为多尿、烦渴、虚 弱,但停药后可恢复;而多西环素较少引起肾损害。
⑵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在高浓度快速滴注或口服大剂量的失水患者,水溶性极差,易在体内析出结晶而阻塞肾小管、肾小球,造成肾衰竭,使肾小管阻塞而引起急性肾衰竭。
⑶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羟基保泰松、阿司匹林可抑制肾脏的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产生障碍,失去对肾脏内膜的保护作用,引起肾损害,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衰竭、钠潴留或尿潴留等。
⑷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等,可产生肾血管痉挛而致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
⑸免疫抑制药:环孢素(山地明)可改变肾脏内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血栓素A2合成增加,肾血流减少,肾小动脉收缩,引起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单元损害,长期使用可出现慢性肾衰、高血压。
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开搏通)可引起蛋白尿或肾衰竭,发生率约2%。
⑺抗肿瘤药:顺铂主要于近端小管的S-3段上被浓缩,使远端小管集合管受到损伤。甲氨蝶呤以原形药从肾中排泄,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并在此蓄积,可致肾小管发生病变。
⑻马兜铃酸: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己、天和藤、关木通、马钱子、青木香、寻骨风、白金果榄等)引致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可引起急、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病变。表现为急性、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时可伴或不伴肾小管性酸中毒。在马兜铃酸引致的肾损害中以慢性肾衰竭最为多见,急性肾衰竭相对较少,而且部分急性肾衰可演变为慢性肾衰竭。
其他可引起肾损伤的药有含汞剂、白消安、利福平、糖皮质激素、促皮质激素、甲睾酮、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