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药品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以骨髓造血衰竭、外周血液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分为原发、继发两种类型,临床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三大主要表现。引起继发性再障的因素有接触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妊娠等。其中服用后可引起再障的药品如下。
⑴抗疟药:磷酸氯喹、磷酸羟氯喹、磷酸伯氨喹、乙胺嘧啶、米帕林可致再障,并引起可逆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计数减少。
⑵抗菌药物: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有10%~20%患者每天应用1500mg或750mg后可发生早期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红细胞和网织细胞减少;亦现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减少,血清铁增加和再障,停药后均可恢复。氯霉素有骨髓抑制毒性,发生再障极为罕见且为不可逆性,发生率0.002%,但死亡率高,以12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倍。主要影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形成,并有发热、褐色尿、脾肿大、皮肤黄染等症状。应用头孢西丁偶见再生障碍性贫血。
⑶抗肿瘤药:盐酸氮芥、丝裂霉素、甲氨蝶呤、巯嘌呤、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吡柔比星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再障。
⑷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双氯芬酸(扶他林)、吲哚美辛、氨基比林、安乃近通过抑制造血功能和二磷酸腺苷受体对血象产生影响。
⑸镇静催眠药:氯氮、甲丙氨酯可严重抑制造血功能,引起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障。
⑹其他:三甲双酮、氯丙嗪、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