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Sodium Fluoride |
适应证 |
用于骨质疏松症;用于饮水中缺乏氟化物地区儿童预防龋齿。 |
药理作用 |
⑴药效学:氟化物为骨形成刺激剂,作用强大,可直接作用与成骨细胞,使松质骨骨量增加,但对皮质骨没有明显作用。①氟离子(F-)可取代骨盐羟磷灰石中羟基,形成夫磷灰石,增加结晶性、降低骨盐溶解度,从而发挥抗骨吸收作用;②氟化物抑制磷酸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TPP),减少成骨细胞中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产物分解,在生长因子,如胰岛素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作用下,促进成骨细胞有丝分裂;③氟离子结合于牙和骨骼的磷灰石结晶,使其稳定,附着于牙釉质表面,增加抗酸防龋能力。氟化物可使脱钙或钙化不全的牙釉质再矿化,对牙釉及骨骼的坚度、钙、磷的利用均十分重要。在牙菌斑中,氟能抑制龋菌,有显著抗龋作用。 ⑵药动学:氟化钠(NaF)主要在胃肠道吸收。NaF进入胃,受胃酸作用,形成刺激性的氟化氢(HF),并以此形式穿过黏膜;进入小肠后,则以F-形式吸收,其生物利用度为50%~60%。NaF在体内呈可扩散状态,口服1.5小时血药浓度开始升高,NaF糖衣片的血清峰值出现于服药后2~3小时。缓释片的峰值出现于服药后4小时,下降较慢,血药浓度可保持在治疗范围内达12小时。NaF肠衣片的平均t1/2为8.7小时,约3~5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在所吸收的药物剂量中,50%进入骨,其余随尿排出。 |
不良反应 |
⑴胃肠道症状,占40%~50%,如胃痛、恶心、呕吐、腹泻、极少数有胃出血。 ⑵急性下肢疼痛综合征:占10%~40%,表现为关节周围疼痛,多见于膝、踝和足部,可有大关节炎。 ⑶外周骨的应力性骨折危险性增加。 |
注意事项 |
⑴同时服用钙盐或含钙食物,如牛奶会降低本药的吸收率。 ⑵虽然钙剂会影响本药的生物利用度,但若在治疗中不补充足够的钙,可能会造成血钙下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新形成的骨基质矿化不全以及软骨病等。 ⑶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⑷孕妇服用氟化物是否可预防小儿龋齿尚有争论,氟化物仅部分经胎盘转运,微量氟化物经乳汁分泌,因量极微,对婴儿补充氟化物无效。 ⑸牙齿生长形成期如摄入过量氟,如饮水中含氟超过百万分之二(2mg/L),可致牙齿氟过量,表现为牙面出现白、黄棕、黑色斑,表面有凹陷损害;饮水中含氟4~14mg/L,致骨骼氟过多而表现肢体僵硬。 ⑹对诊断的干扰:可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假性增高。 ⑺氟过量:急性氟过量可出现黑色柏油便、血性呕吐物、腹泻、倦睡、昏厥、唾液分泌增多;因低钙而致手足抽搐、骨痛;胃痉挛、胃痛、震颤。慢性氟过量亦可有上述黑便、呕吐血性物、便秘、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骨痛、肢体僵硬、体重减轻、牙齿釉缺损出现白、棕或黑色斑点。并偶有过敏性皮疹、口唇黏膜溃疡。氟过量的治疗可给予静脉注射葡萄糖液、氯化钠注射液及石灰水洗胃,已沉淀氟化物。如有低钙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保持充足的尿量排泄。 |
药物相互作用 |
⑴本品与抗凝药同用,有协同作用。 ⑵NaF在胃中的吸收式pH依赖性,低pH促进其吸收,但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西咪替丁虽可减少胃对本药的吸收,但此后小肠对F-的吸收会代偿性增加,所吸收的药物总量并不影响。同样,在胃酸正常的情况下应用促胃酸分泌的药物,也不会增加NaF的进一步吸收。 ⑶钙剂可与NaF形成氟化钙(CaF2)而降低NaF的生物利用度。 ⑷NaF与氢氧化铝同用,可减少NaF的吸收,增加粪内排出。 |
给药说明 |
⑴血清F-浓度在5~10umol/L之间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也最少,24小时内应使血F-浓度在此范围内维持6~12小时。 ⑵本药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通过改换剂型而减少。 ⑶本药的肢体疼痛综合征多由过量引起,减量或停药数周后即可改善症状。 ⑷每日应同时补充1000mg钙,如有必要可再给予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以防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⑸25mg NaF相当于11.3mg F-。 |
用法与用量 |
口服,一次25mg,一日2~3次。预防龋齿,5岁以上小儿可用0.02%~0.05%氟化钠溶液含漱1~2分钟,然后吐出。 饮水内含氟0.7mg/L以上时,不必补充氟化钠,饮水含氟<0.3mg/L地区,出生~3岁小儿一日补给氟离子0.25mg(每2.2mg氟化钠含1mg氟离子)。 |
剂型与规格 |
片剂 |
200mg |
|
25mg |
|
|
暂无 |
胶囊剂 |
30mg |
|
|
|
|
暂无 |
|